刺激响应型纳米材料应用于疾病的诊疗
报告人:殷伯翰
所在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 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
报告人简介:
殷伯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青年(海外)。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之后加入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不同类型纳米材料的设计、药物递送及动物疾病模型构建与治疗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含共同)在Sci. Adv.、Adv. Funct. Mater.、ACS Nano、Nano Lett.、Small、Theranostics、Biosens. Bioelectron.和Chem. Eng. J.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担任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的审稿编辑和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报告摘要:
纳米材料因其纳米尺度、高比表面积及表面可功能化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广阔前景。然而,其生物安全性、靶向特异性及药物控释能力仍是临床转化的关键挑战。外源性刺激(如近红外光、超声波)与内源性信号(如pH、活性氧)可触发药物精准释放,通过时空可控的“按需给药”策略显著提升治疗特异性和疗效,为精准诊疗提供技术支撑。本课题组通过优化材料设计与多功能整合,开发了多种刺激响应型纳米材料,成功应用于体内外成像与联合治疗。例如,NIR-I响应型纳米诊疗系统在小鼠肿瘤模型中实现精准拉曼成像、NIR-I诱导光热治疗同步缓释药物及光热-化疗协同抑瘤,显著降低非靶向毒性。此外,pH响应型核壳纳米探针靶向CD8+ T细胞,利用两种荧光分子形成的供体-受体对,实现大斯托克位移及细胞内pH灵敏检测,动态监测T细胞分化。这些成果彰显了刺激响应型纳米材料在精准成像与联合治疗中的潜力,为多功能诊疗平台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