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仿生免疫陷阱:PD-L1+巨噬细胞原位捕获与活力再生系统助力肿瘤精准诊断及其促血管生成机制研究
报告人:陈红
所在单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报告人简介:
陈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科研助理。
研究方向:类器官芯片构建及转化应用。2016-2019年中,于上海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导师:李根喜教授),开发肿瘤标志物电化学检测新方法;2019-2024年底,于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从事抗体偶联药物的体外药效评价工作,主导开发了Her2、trop2靶点ADC药物的体外筛选平台;2025年1月至今,加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负责肺循环类器官芯片技术开发与筛药应用。以第一作者在Microchimica Acta(IF=5.7)、Analytica Chimica Acta(IF=6.2)及Analytical Chemistry(IF=7.4)等分析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篇。
报告摘要:
广谱肿瘤筛查犹如万能钥匙般,有望彻底改变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模式[1]。然而,受限于肿瘤异质性与动态进化特征,亟需开发成本可控、兼具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新方法。因此,本研究研制了一种针对PD-L1+M2巨噬细胞动态捕获的微流控用电化学传感芯片(图1)。该策略构建了β-环糊精修饰氧化铟锡界面[2],通过正负电压调控树枝状高分子@PD-L1抗体@二茂铁的结合与释放,最终实现了血液环境中PD-L1+ M2巨噬细胞的高效捕获(效率>90%)与活性维持(存活率>95%),检测限达<10个细胞/mL,将检验科阳性诊断率从30%提高到70%,可及时反馈患者预后。捕获细胞可直接用于体外机制研究,揭示其上清中VEGF促血管生成的关键作用。本研究构建了“原位捕获-功能解析-治疗反馈”一体化诊断平台,将为癌症广谱筛查与个性化治疗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关键词:PD-L1阳性M2巨噬细胞、电化学仿生免疫陷阱、微流控技术、广谱肿瘤筛查、促血管生成机制。